2025年7月8日至11日,西華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青穗蓉耀”愛國主義教育實踐隊深入四川省成都市多個紅色教育基地,開展了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該團隊緊扣“尋根·鑄魂·力行”主題,先后前往成都戰(zhàn)役烈士陵園、建川博物館聚落、成都烈士陵園及十二橋烈士陵園,通過實地瞻仰、深度調(diào)研、志愿服務與儀式教育相結(jié)合的形式,引導青年學子在紅色熱土中感悟初心使命,強化責任擔當,以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
歷史現(xiàn)場叩問初心 感悟英烈赤誠忠魂
在解放西南的戰(zhàn)略決勝地——蒲江縣西來鎮(zhèn)成都戰(zhàn)役烈士陵園,實踐隊員們肅立于110名為解放事業(yè)捐軀的烈士墓前。全體隊員整齊列隊,向長眠于此的革命英烈敬獻鮮花、集體默哀。
圖為實踐隊隊員向革命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曹星宇供圖
每一方鐫刻著英烈姓名的墓碑,無聲訴說著“為有犧牲多壯志”的忠誠信仰。陵園講解員在紀念碑前為隊員們詳細講述了戰(zhàn)役歷程與英烈事跡,使書本上的歷史化為可感可知的精神震撼。隊員陳柯在參觀后表示:“站在先烈戰(zhàn)斗過的土地上,才真正理解‘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深刻內(nèi)涵。新時代青年更需將這份‘清澈的愛’融入報國實踐。”
博物館里觸摸歷史 讀懂人民創(chuàng)造偉力
實踐隊走進大邑縣建川博物館聚落,在浩繁的史料與文物中探尋民族記憶。抗戰(zhàn)老兵手印廣場成為隊員們的精神洗禮地——當指尖輕觸4000余枚冰冷的銅鑄手印時,那些曾緊握鋼槍保衛(wèi)山河的手掌,此刻仿佛傳遞著穿越時空的力量。館內(nèi)珍藏的“飛虎隊”皮夾克、川軍出川血書等37件國家一級文物,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抗爭史詩。
圖為實踐隊隊員面向紅色“前言”展板整齊敬禮。 曹星宇供圖
博物館講解員親自向隊員們闡釋了建筑群“眾”字布局的深意:“歷史由人民書寫,這些文物就是人民力量的鐵證。青年一代需從歷史必然性中堅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信念,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實踐場域踐行擔當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在成都烈士陵園與十二橋烈士陵園,實踐隊將學習感悟轉(zhuǎn)化為服務行動。隊員們主動承擔文明祭掃志愿服務,仔細擦拭墓碑、清理環(huán)境、敬獻鮮花,以赤忱行動告慰英靈。當《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激昂歌聲在成都烈士陵園紀念碑前響起,隊員們用嘹亮合唱表達對先烈的崇敬與傳承遺志的決心。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烈士陵園文明祭掃。 金煜茹供圖
更具意義的是在十二橋烈士陵園,實踐隊恰逢一場新團員入團儀式籌備。隊員們迅速投入現(xiàn)場保障工作,協(xié)助布置場地、引導流程。在蒼松翠柏環(huán)繞的烈士紀念碑前,全體隊員與新團員共同肅立默哀、敬獻鮮花。隨后,隊員們?nèi)瘫U先雸F宣誓儀式順利進行,見證了新一代青年在革命圣地許下“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而奮斗”的莊嚴承諾。實踐隊隊長曹星宇表示:“保障儀式不僅是服務,更是自身再教育的過程。當新團員舉起右拳宣誓時,我們更加明晰了紅色基因代代傳的責任。”
圖為實踐隊隊員保障入團儀式的進行。 龐智銘供圖
此外,實踐隊在兩處陵園同步開展了紅色教育專項調(diào)研,通過問卷與知識競答收集游客參觀動因及教育效果數(shù)據(jù)。調(diào)研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85%的受訪者對英烈精神高度認同,主動攜子女參觀的家長占比達72%,印證了社會對紅色記憶傳承的普遍自覺。
青春答卷時代之問 知行合一砥礪前行
四天的紅色足跡,為“青穗蓉耀”實踐隊構(gòu)筑起立體化的精神坐標。從歷史現(xiàn)場的沉浸式學習,到文物背后的思想啟迪,再到服務社會的躬身實踐,隊員們完成了從認知到認同、從情感到行動的深化躍升。“青穗蓉耀”愛國主義教育實踐隊指導老師李秀娟在總結(jié)活動時指出:“此次實踐通過‘尋根’強化歷史認知、‘鑄魂’升華理想信念、‘力行’錘煉實干本領,探索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路徑。青年學子當以此為新起點,將個人奮斗融入強國偉業(yè),讓青春在民族復興征程中綻放光芒。”當實踐隊離開時,陵園內(nèi)新栽的常青樹苗正迎風挺立,恰似紅色血脈在新時代青年心中扎根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