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江文脈映新暉:青春行旅邂逅千年山水詩篇
七月流金,大江浩蕩。7月9日,小橙故事實踐隊踏訪秭歸神魚臺,在兵書寶劍峽與牛肝馬肺峽的雄奇畫卷中,開啟了一場與峽江千年文脈的深度對話。壯闊山河間,自然造化與人文積淀如雙璧交輝,激蕩著青年學(xué)子心中的文化回響。
西陵形勝處,江水劈開夔門東來第一峽。兵書寶劍峽壁立如削,其名暗藏玄機。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江水又東徑石門灘,其峰嶂上有石匣,高不可攀,相傳為諸葛武侯兵書。”仰望那懸于千仞絕壁的方石書匣,恍見三國烽煙漫卷峽江。峭巖如倚天長劍直指蒼穹,與江心激流相映成勢,恰似杜工部“高江急峽雷霆斗”的磅礴詩境。峽風(fēng)穿谷,仿佛裹挾著“萬弩列江心”的金鐵交鳴,在嶙峋巖壁間碰撞出歷史的回響。
溯流西瞰,牛肝馬肺峽赫然入目。赭紅斑駁的巖層在烈日下如肝膽相照,褶皺起伏的肌理似肺腑舒張。這處地質(zhì)奇觀承載著舟楫文明的集體記憶。清代《歸州志》記:“崆嶺灘險甲蜀道,舟人過此如赴死。”昔日船工行至此處,但見“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guān)”。巖壁上纖繩磨出的深痕,與《晏子春秋》“懸牛首而賣馬肉”的古老智慧遙相呼應(yīng),訴說著先民在險境中求生的堅韌。
當(dāng)實踐隊員駐足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的嶙峋巖壁前,當(dāng)指尖拂過風(fēng)化的巖層,凝視著江水億萬年的刻痕,恍見《水經(jīng)注》中“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靈動仍在光影間流轉(zhuǎn)。峽江文脈的永恒魅力,正在于它將地理的奇絕、歷史的壯闊與人文的深邃熔鑄一體。

圖為九畹溪
峽江文脈何止于山水?神魚臺畔,屈子祠的飛檐在江風(fēng)中靜默!冻o》的浪漫精魂在此化作有形:江流奔涌似《九章》“乘舲船余上沅兮”的求索;峭壁崢嶸如《國殤》“帶長劍兮挾秦弓”的剛烈。昔年纖夫踏浪而歌,“三聲號子過夔門”的雄渾穿透云霧,與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吟哦在時空里交織。這江峽間奔流的,何嘗不是一部用血汗書寫的《天問》?
登臨送目,大江東去。今日秭歸江面,昔日“鬼見愁”的崆嶺險灘已沒入平湖,但峽江精神從未沉淪。正如《周易》所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奔騰不息的江水,承載著“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求索精魂,更激蕩著新時代的創(chuàng)造偉力。小橙故事實踐隊于此采擷的文明火種,將隨江流匯入浩瀚時代——因其根脈深扎于巴山楚水的肌理,因其魂魄熔鑄于民族精神的基因,必將生生不息,與日月同光。
(小橙故事實踐隊在神魚臺合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