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市同心縣豫海鎮(zhèn)羅山社區(qū)活動室內(nèi),60余名少年兒童屏息凝視著投影屏上緩緩展開的山東大學建校章程手稿影像。
山東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溯源百廿承燭光”社會實踐隊隊員戴悅然,以一場名為“時光長廊:從教案到豐碑”的校史溯源課,將這座百廿學府的精神基因播撒進西北孩童的心田。這堂融合實物教具、數(shù)字交互與在地化敘事的創(chuàng)新課程,既是校史育人的深度實踐,更是將“向遠方”的理想種子埋在孩子們心間。
時光長廊:讓百廿校史可觸可感
本次課程獨創(chuàng)“雙線敘事”架構,其中學脈線通過《文史哲》創(chuàng)刊號仿真件、馮沅君教授手稿拓片等實物,闡釋山大“文史見長”的學術傳統(tǒng);人物線則以“院士少年時”故事集展現(xiàn)徐顯明、彭實戈等學者幼年求學經(jīng)歷,破除“學術偶像”的距離感。“原來科學家小時候也會解不出數(shù)學題!”12歲的馬同學課后在心愿卡寫下:“我想去山大實驗室找答案。”
時空對話:黃河岸邊的山大印記
團隊創(chuàng)新設計了“時空對話”課程,孩子們通過音頻“聆聽”季羨林留德日記的音頻戲劇,“我的聲音和季爺爺?shù)娜沼浿丿B了!”;孩子們又將家鄉(xiāng)枸杞、灘羊毛粘貼于“百廿精神圖譜”,象征西北文化與山大基因的融合。隊員還播放了同心縣紅軍西征時期建立豫;孛褡灾握跋,與山大師生1937年南遷護校的史詩并置,詮釋“雖千里同心,皆為國堅守”的精神紐帶。課后,同學們紛紛在報名表勾選“未來報考山大”的志愿。
課后,隊員戴悅然感嘆:“招生宣傳不僅是數(shù)據(jù)輸送,更是精神播種——當西北孩童觸摸章程紙頁時懂得‘此字即我志向’,當用鄉(xiāng)音誦出校訓時明晰‘此聲即我血脈’,教育的星火便已成燎原之勢。”
課堂尾聲,孩子們舉著復刻的1901年學堂門牌文創(chuàng)掛件合影,牌匾背面刻著今日課堂的注腳:“你所觸碰的歷史,皆是未來的序章。”在這片曾見證紅軍會師的土地上,百廿山大的精神火種,正點燃新一代向西望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