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青山鐫刻紅色記憶,潺潺溪水傳頌英雄贊歌。7月5日,重慶移通學院綦江校區(qū)"紅色信使尋訪"黨史學習教育團懷著崇高敬意,踏上綦江區(qū)石壕鎮(zhèn)這片浸潤著長征精神的紅色土地,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信仰傳承之旅。
尋訪員們前往石壕鎮(zhèn)街道,跨越數(shù)公里前往石泉村拜訪民兵楊正華、老兵鐘小平,抗美援朝老兵馮樹林。在紅軍橋畔的斑駁石階上,在尋常巷陌的裊裊炊煙中,青春與歷史展開深情對話,紅色血脈在新時代青年心中澎湃涌動。

圖為陳袁媛 張守順 攝
"一生跟黨走":老民兵的信仰堅守
在石壕鎮(zhèn)青石板鋪就的小巷深處,85歲的楊正華爺爺家中,軍裝照與偉人畫像格外醒目,三枚閃亮的勛章靜靜陳列,見證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共產(chǎn)黨就是好,你們要永遠跟黨走!"楊爺爺顫巍巍地從抽屜取出《功照千秋》紀念冊,泛黃的照片瞬間將大家?guī)Щ啬莻"一手握鋤頭、一手握鋼槍"的年代。"那時候啊,我們白天種地,晚上訓練,再苦再累心里都是甜的。"老人摩挲著照片,眼含淚光,"現(xiàn)在日子好了,可千萬不能忘了本!"

圖為陳袁媛 張守順 攝

圖為陳袁媛 張守順 攝
"不怕犧牲,就怕辜負":援老抗美戰(zhàn)士的鐵血記憶
"美國人的飛機像蝗蟲一樣撲過來......"援老抗美老兵鐘小平講述1973年參戰(zhàn)經(jīng)歷時,雙手不自覺地握成拳頭。作為蘭州軍區(qū)高炮部隊戰(zhàn)士,他和戰(zhàn)友們在老撾?yún)擦掷?quot;用竹筒煮野菜充饑,用身體當電線桿傳信號"。"最難受的不是挨餓受傷,"鐘爺爺凝視著年輕學子們,"是看著戰(zhàn)友倒下卻來不及埋葬......"
臨別時,這位古稀老兵突然挺直佝僂的腰板:"記!年輕人吃苦是福,腳踏實地才能頂天立地!",尋訪員們將帶著這份熱血與教誨走在未來的人生中,傳承這份紅色情緣。

圖為陳袁媛 張守順 攝
"雄赳赳,氣昂昂":九旬志愿軍的赤子之心
石泉村的98歲抗美援朝老兵馮樹林爺爺帶著勛章坐在木椅上對尋訪員述說著那段艱苦而又堅定的抗戰(zhàn)記憶,聲音仍如七十年前跨過鴨綠江時般洪亮。1953年上甘嶺戰(zhàn)役中,他所在連隊"用炒面就雪水堅守坑道18天"。
無數(shù)次跨過河流,只是為讓混淆敵人的視聽,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他們用赤腳走過鋪滿尖銳石頭的田地、用赤手撐起革命時期的一片天、用赤誠贏得了戰(zhàn)役的勝利,爺爺說:"就是明知要死,也要讓紅旗插上陣地!"

圖為陳袁媛 張守順 攝
信使新程:讓紅色星火永續(xù)相傳
暮色中的紅軍橋畔,尋訪團成員們鄭重整理著記錄本——那里有楊爺爺珍藏的黨費證復印件,鐘爺爺手繪的作戰(zhàn)地圖,馮爺爺口述的戰(zhàn)場細節(jié)。這些滾燙的記憶,將化作"紅色信使"們此次老兵訪談實錄旅程最珍貴的財富。
"我們不是歷史的旁觀者,而是傳承的火種。"團隊負責人程南西蹲在老兵爺爺腳邊,目光堅定地看著那枚承載著熱血的勛章,未來將致力于將這些紅色記憶,老兵故事,紅色精神傳播出去。
當最后一縷夕陽為石壕鎮(zhèn)的青山鍍上金邊,溪水叮咚中仿佛又響起那句跨越時空的囑托:"孩子們,接力棒交給你們了!"

圖為陳袁媛 張守順 攝
撰稿:程南西、鐘方爍
攝影:陳袁媛、張守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