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
來源:湘潭大學(xué)化學(xué)學(xué)院戴湘林
鎖
門有鎖,戶有閂,自古皆然。然鎖之為物,今昔意趣殊異。幼時鄉(xiāng)居,柴門雖設(shè)而常開,夜來不過虛掩一木閂,防的是野犬竄入,黃鼠狼偷雞,何嘗真?zhèn)防人?鄰舍借蔥蒜,推門即入,揚聲喚人,如入自家廚下。彼時的鎖,徒具形式,人心尚未筑起高墻。
及長遷入城市,乃見識鎖的諸般花樣。銅鎖鐵鎖,轉(zhuǎn)芯鎖密碼鎖,最后竟有指紋面容之屬,科技日進,鎖道亦隨而精進。每一扇門后,各自為政,成一小小王國。貓眼里窺人,對講機中問答,鐵柵內(nèi)外,儼然兩個世界。城市人的心,大約自搬入公寓那日起,便悄悄上了一把無形的鎖。
公共空間日見其逼仄。公園里長椅減少,商場中音樂喧天,使人不得久坐。地鐵車廂人貼人,呼吸相聞,卻個個目視虛空,面無表情。公共與私人之間的那條線,漸漸模糊,又漸漸分明——模糊的是物理界限,分明的是心理防線。于是人愈聚愈多,心愈趨愈孤,竟成了都市常態(tài)。
鎖之進化,恰與人的孤寂同步而行。昔年掛鎖于門,今日掛鎖于心。公共空間既不可恃,便退守私人天地。電視電腦手機,層層屏護,使人得以身在人群而心游物外。然而科技終是兩面刃,我們在家中閉關(guān),世界卻從萬千線路侵襲而入。電鈴、訊息、通知,無時無刻不在叩擊心門。于是現(xiàn)代人乃陷入兩難:開鎖則懼侵?jǐn)_,閉鎖又恐隔絕。
嘗見老式宅第,門檻高筑,屏風(fēng)林立,然而廳堂敞開,天井明亮,公私之間有過渡,有緩沖,F(xiàn)代建筑卻不然,門內(nèi)是私人密室,門外是公共荒漠,中間竟無半分轉(zhuǎn)圜。忽想起古人“夜不閉戶”之說,非獨治安良善,實因公私之界本不如此森嚴(yán)。里巷之間,阡陌之上,皆是半公半私的過渡地帶,人心安頓,豈在鎖之有無?
鎖終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物事。真要破鎖而入,雖鋼門鐵壁又何能阻擋?而我們?nèi)找辜庸痰,究竟是屋宇之鎖,還是心防之鎖?公共空間之衰微,或許不在于少了廣場公園,而在于人心中的那把鎖已經(jīng)銹死——我們不再相信他人,也不再相信自己能夠與他人共享空間。
窗外忽然傳來孩童笑聲,幾個小兒追逐嬉戲,無視公私界限,穿過家家戶戶的門前。他們的世界里,鎖尚未誕生。
校園文學(xu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