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wǎng)訊(記者 鄭錦淮 賴燊儀)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關于加強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傳承和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廣州城市理工學院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創(chuàng)意小隊”實踐團于7月6日前往汕頭市澄海區(qū)非遺項目紅木制品螺鈿鑲嵌裝飾技藝區(qū)級傳承人工作室,開展非遺文化傳承之旅,探尋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密碼,感受匠心溫度。
(集體合照 李洋攝)
小隊抵達工作室后,受到了紅木螺鈿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黃英英女士熱情歡迎。在她的帶領與講解下,小隊成員聚焦貝殼選材,認識到珍珠貝、夜光螺、黃碟貝、鮑魚貝等各類貝殼在傳統(tǒng)工藝中的奇妙運用。她向?qū)嵺`團介紹到:“廣式螺鈿里紅木與貝殼的搭配,疊貝的平面美、螺鈿的立體韻,無一不考驗著設計功力,唯有好設計,才能讓紅木與螺鈿相得益彰,綻放獨特光彩。”
。▊鞒腥它S英英講解貝殼種類 李洋攝)
八仙桌中央的"松鼠葡萄"圖中,深紫螺片拼出的葡萄串晶瑩剔透,青綠色螺鈿勾勒的藤蔓栩栩如生。黃師傅介紹,這一圖案由古時"老鼠吃葡萄"演變而來,取"多子多福"之意,后因形象改良為松鼠,單是松鼠尾巴,就需用三種貝殼紋理拼合,既要貼合造型,又要展現(xiàn)貝殼天然光澤。椅背上的同款紋樣更為精細,黑色螺片點睛的鼠眼、金色螺鈿勾勒的葉邊,連葉片脈絡都以比發(fā)絲還細的螺鈿絲鑲嵌,一片葉子便耗匠人整日功夫。
。▊鞒腥它S英英講解螺鈿寓意及工藝 李洋攝)
在走訪學習的過程中,小隊成員們深入了解了螺鈿工藝的歷史脈絡。從唐代的奢華盛景,到清末民國的水準新高度,螺鈿工藝隨朝代起伏,見證了歷史的變遷。這一古老技藝的傳承密碼,隱藏在歲月的長河中。在傳承人的帶領下,實踐團參觀了琳瑯滿目的精美螺鈿成品,還深入工廠車間,了解螺鈿制作的過程,近距離感受傳統(tǒng)工藝的獨特魅力與匠心精神。
。t木螺鈿鑲嵌裝飾技藝制作過程 唐杰攝)
隨后,實踐團成員們與黃師傅的展開深度交流,45歲的傳承人黃英英師傅,作為第五代傳承人的“準接力者”,由于從小在工廠耳濡目染,她深深愛上了螺鈿鑲嵌,現(xiàn)已從事這門技藝20余年。在訪談中,黃師傅還分享了她的傳承理念:“哪有什么高門檻!助理、送貨的伙計,只要想學,我就教。做這行的人少,多一個人懂,螺鈿就多一份傳承。”她對市場的理性剖析也讓人印象深刻:“現(xiàn)在買螺鈿的,有人買剛需大件傳家,有人選小件添雅趣。螺鈿適配著古典審美,我們用最好的材料、下笨功夫,才讓老手藝越活越精神”。
。ㄔL談傳承人黃英英現(xiàn)場 姬銘軒攝)
通過對話傳承人、觀賞藝術珍品、觀摩師傅實操、走訪生產(chǎn)工坊,實踐團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非遺之旅,在螺鈿與紅木的交輝中,觸摸傳統(tǒng)工藝傳承的鮮活脈搏。廣式螺鈿穿越千年歲月,凝結著匠人的智慧與情懷。在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更迭中,非遺傳承人以開放姿態(tài)傳承技藝,用匠心打磨每一處細節(jié)。未來,廣式螺鈿定能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延續(xù)民族藝術的生命力,讓更多人領略其跨越時空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