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護非遺文化,傳承工匠精神”為宗旨,2025年7月5日,安徽信息工程學院"鏨光琢影·蕪湖鐵畫"實踐團在馬克思主義學院郝峰山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一場跨越蕪湖與黃山的非遺文化探尋之旅。這支由11名師生組成的團隊,通過實地考察、親身體驗、基層調研與大師對話等形式,全方位探尋蕪湖鐵畫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xiàn)狀與發(fā)展路徑。
7月5日清晨,實踐團首站來到被譽為“花園式博物館”的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這座占地4400平方米的博物館坐落于蕪湖市工藝美術廠內,收藏著1427件珍貴的鐵畫作品及相關史料。
“同學們請看,這就是我們蕪湖鐵畫的起源。”在鐵冶丹青歷史展廳,講解員指著展板介紹道。清康熙年間,鐵匠湯鵬與畫家蕭云從相互砥礪,開創(chuàng)了“以鐵為墨,以錘代筆”的鐵畫藝術。三百多年來,這項技藝從最初的簡單鍛造發(fā)展到如今的五大系列200多個品種,每一件作品都鐫刻著時代的印記。
移步至精品陳列廳,一幅迎客松鐵畫格外引人注目。作為人民大會堂巨幅鐵畫《迎客松》的藝術縮影,作品中的松針根根分明,枝干遒勁有力,完美展現(xiàn)了鐵畫“剛中帶柔”的獨特魅力。“太震撼了!”隊員薛同學感嘆道,“很難想象堅硬的鐵片能呈現(xiàn)出如此靈動的姿態(tài)。”
在大師工作室,隊員們有幸了解了鐵畫牡丹的完整制作過程。只見師傅拿出手機,向我們展示鐵畫牡丹的成品照片,同時詳細講解制作過程。“首先要將設計圖分解成數十個部件,”他邊說邊拿起一片鐵制花瓣樣品,“每個部件都需要單獨鍛打成型。”師傅又取出幾片半成品花瓣,讓我們觸摸感受其紋理和厚度。“最后將所有部件精心組裝,這樣冷硬的鐵片就能呈現(xiàn)出柔美的花朵形態(tài)。”雖然沒能親眼目睹現(xiàn)場制作,但師傅生動的講解和實物展示,仍讓我們對鐵畫工藝的精妙之處有了深刻理解。“每一件作品都要經過上千次錘打,”師傅指著照片中花瓣的細膩紋路說,“這就是鐵畫的魅力所在。”
。▓D1隊員參觀鐵畫博物館)
。▓D2隊員觀摩鐵畫制作過程)

。▓D3隊員親身體驗鍛打技藝)
7月6日,實踐團轉赴黃山,探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家康的弟子胡志成。在胡老師簡樸的工作室里,幾幅鐵畫作品靜靜地陳列在墻面上。“這些是我平時練習的作品,”胡老師指著墻上的作品介紹道,“與蕪湖鐵畫的恢弘大氣不同,我們更注重表現(xiàn)細膩靈動的韻味。”
胡老師取出一塊鐵片和工具,向隊員們詳細講解制作工藝。“制作鐵畫首先要掌握基本技法,”他指著工具一一介紹道,“這是鏨子,這是錘子,每樣工具都有特定的用途。”雖然未能現(xiàn)場演示制作過程,但胡老師通過實物展示和耐心講解,讓隊員們對黃山鐵畫“以鐵為墨,以錘代筆”的獨特工藝有了直觀認識。
“看這些線條的處理,”胡老師指著作品上的細節(jié)說,“每一處轉折都需要精準把控力度,才能讓堅硬的鐵片展現(xiàn)出柔美的質感。”盡管沒能親眼目睹制作過程,但通過胡老師細致的講解和作品實物的觀摩,隊員們對這門傳統(tǒng)技藝的精妙之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當日下午,團隊成員在休寧縣東臨溪村開展實地調研,通過發(fā)放并回收百余份《走進鐵畫:公眾了解與參與度調查問卷》,結合對50余名村民的現(xiàn)場訪談,獲取了關于當地非遺傳承情況的一手資料。調研數據揭示出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在受訪群體中,僅有8位年長者表示知曉"鐵畫"這一傳統(tǒng)技藝,且了解程度有限;而中青年群體則幾乎無人了解。這種顯著的代際認知斷層表明,該非遺項目正面臨傳承危機——老一輩雖保留零散記憶但傳播乏力,年輕一代則普遍缺乏系統(tǒng)認知。一位八旬老匠人的感嘆"現(xiàn)在學這個手藝的人太少嘍...",不僅道出了傳統(tǒng)技藝后繼無人的現(xiàn)實困境,更折射出當下非遺保護工作中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D4隊員在村中走訪調研)
7月7日,在胡志成工作室,隊員們迎來了最期待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打鐵畫。分組后,有人選擇鍛打梅花,有人嘗試鏨刻蝴蝶,還有的挑戰(zhàn)"福"字創(chuàng)作。
“叮、叮、叮...”工作室里錘聲不斷。隊員小陳正全神貫注地敲打一片花瓣,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力度要均勻,角度要準確,”胡老師在一旁指導,“鐵畫最考驗耐心。”三小時后,當第一束“鐵梅花”終于成型時,隊員們忍不住歡呼起來。
(圖5學生鐵藝作品展示)
7月8日,實踐團從黃山返回蕪湖后,專程拜訪鐵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家康。面對團隊關于《富春山居圖》鐵畫創(chuàng)作的提問,張老師眼神中泛起回憶:“這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跨越時空的對話。光研究原畫構圖就用了十年,真正動手鍛造又花了22個月。”他特別提到畫中細節(jié)的艱難——572個題跋文字與印章,僅這一部分便需反復錘打兩個月,“每一鑿都要還原黃公望的筆墨氣韻”。
談及鐵畫現(xiàn)狀,張老師坦言困境:“最急迫的是后繼乏人。”許多老匠人年事已高,而年輕人難以沉心學習這門需數十年錘煉的手藝。隨即他便說道:“只要有人愿學,我們絕對傾囊相授。非遺傳承的本質,不就是為人民留住美的技藝嗎?”這句質樸的總結讓隊員們深受觸動,現(xiàn)場響起熱烈掌聲。
臨別前,張老師帶眾人觀摩了全長11米的《富春山居圖》鐵畫合璧版。在燈光下,黝黑的鐵線竟呈現(xiàn)出水墨般的濃淡層次,山巒輪廓隨著視角變換產生流動的視覺效果。“看,這就是鐵為墨、錘作筆的魔力。”他輕撫畫作,仿佛觸碰著六百年的文化脈搏。
(圖6張家康老師分享)

。▓D7觀摩《富春山居圖》)

。▓D8團隊與傳承人張家康合影)
這段時間的實踐讓隊員們收獲頗豐。“我們不僅了解了鐵畫的歷史”,團隊成員總結道,“更親身感受到傳承的艱辛與價值。”郝峰山老師表示,團隊將把調研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通過短視頻、校園工作坊等形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這門古老技藝。
離別時,博物館里那幅迎客松鐵畫仿佛在向隊員們揮手。它見證了三百年的傳承,也將見證新一代守護者的成長。正如隊員們所說:“我們要做鐵畫藝術的傳播者,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永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