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拓寬鄉(xiāng)村兒童暑期生活的深度與廣度,點燃其對化學學科的探索熱情,7月8日,巢湖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化韻傳槐星火實踐團的志愿者們,奔赴鄉(xiāng)村大地,以作業(yè)輔導為基石、趣味化學實驗為橋梁、科普講解為羽翼,為孩子們打造了充實且滿溢歡樂的一日;顒游猜,眾人以合影與視頻為憑,將溫馨片段永久留存。
作業(yè)輔導:搭建知識進階之階
上午,志愿者們化身為 “學路引航者”,正式開啟作業(yè)輔導環(huán)節(jié)。當孩子們拋出數(shù)學難題的迷茫、語文生字的困惑,志愿者們迅速進入 “解題攻堅” 狀態(tài)。面對復雜數(shù)學公式,他們摒棄枯燥說教,從生活場景中取材 —— 講解購物時的總價核算,用買文具的實例讓抽象的 “單價×數(shù)量” 公式變得直觀;剖析除法運算,以分糖果的趣味情境,讓孩子理解 “平均分”的本質。
在語文生字教學里,志愿者們更是別出心裁。編創(chuàng)朗朗上口的韻律口訣,把生硬筆畫變成靈動音符;追溯漢字演化軌跡,從甲骨文的象形模樣講起,讓孩子觸摸文字背后的歷史溫度。在志愿者的引導下,孩子們逐漸掙脫被動接受知識的枷鎖,主動開啟思辨模式。原本可能沉悶的作業(yè)時段,因生動講解與深度互動,盈滿專注且舒展的氣息。知識的種子,就在這不經(jīng)意間,悄然播撒、萌動,為孩子們未來的學習筑牢根基。

圖為志愿者輔導學生作業(yè)。崔柏浩 供圖
實驗探索:解鎖化學神秘密碼
午后,趣味化學實驗接力登場,成為孩子們叩響科學殿堂之門的密鑰。志愿者們精心籌備了 “彩虹橋”“色素遇鹽” 等五個簡易卻充滿巧思的實操實驗。在 “彩虹橋” 實驗區(qū)域,孩子們的目光被牢牢吸引。他們緊盯紙巾,見證清水沿著紋路緩緩 “攀爬”,顏料暈染出一道道斑斕光譜。當紙巾兩端的 “彩虹” 逐步銜接,宛如魔法顯形,驚嘆聲接連迸發(fā),孩子們的好奇心瞬間被推向頂點。
“色素遇鹽” 實驗中,透明液體因鹽的融入、攪拌,悄然幻變明艷色澤,恰似被施了神秘魔法。志愿者們適時邀約孩子親身實操,在旁細致指導試劑添加、變化觀測。稚嫩小手微顫著持握滴管,目光緊鎖試劑瓶,專注而投入。每一次色彩蛻變、形態(tài)更迭,都讓孩子真切觸摸到化學的奇妙肌理。好奇心如藤蔓般瘋狂瘋長,對科學的興趣之門,就在這一次次 “哇塞” 的驚嘆中,轟然洞開。
圖為志愿者為孩子們演示實驗。廖榮靜 供圖
科普講解:編織知識生活之網(wǎng)
實驗結束,志愿者們趁熱打鐵,開啟 “化學知識生活解碼” 之旅。結合 “彩虹橋” 實驗,他們深入淺出闡釋毛細現(xiàn)象原理,還不忘延伸至生活日常 —— 植物如何憑借此原理汲取水分、毛巾怎樣利用它吸干汗水,讓孩子明白,科學并非遙不可及,就在身邊每一處細微角落。
談及 “色素遇鹽”,志愿者剖析溶解、擴散機理,關聯(lián)沖調(diào)糖水的甜蜜過程、鹽融積雪的冬日景象,將抽象知識與生活場景緊密編織。同時,引領孩子們辨識試管、滴管等實驗器具,傳授規(guī)范使用方法,讓他們既知 “為何”,也懂 “如何”。抽象知識借由生活實例落地生根,在孩子心底埋下科學認知的種子,使其清晰認知:化學不只是實驗室里的神秘存在,更是隱匿于衣食住行里的日常智慧,等待他們?nèi)コ掷m(xù)挖掘。
圖為志愿者為同學講解實驗原理。廖榮靜 供圖
溫情收尾:留存溫暖成長印記
活動漸近尾聲,孩子與志愿者們圍坐成圈,相機快門聲接連響起。一張張笑臉被永恒定格,互動視頻里,有孩子掌握知識后純粹的歡呼,有志愿者俯身指導時專注的身影。畫面?zhèn)鬟f的溫暖與期許,在空氣中肆意流淌,交融成一股無形的力量,慰藉著每一個參與者的心。
圖為志愿者們和孩子們一起合照。楊謝超 供圖
此次活動,志愿者們不僅助力孩子攻克學習難題,更以趣味化學為媒介,點燃其對科學的好奇與熱愛。這段支教時光,會成為孩子成長歷程中珍貴的注腳,當他們未來再遇科學迷霧,或許會因今日的星火,勇敢奔赴探索。而志愿者們在付出中收獲的滿足,也詮釋著青春賦能鄉(xiāng)村教育的深刻意涵。教育幫扶與科學啟蒙的微光,就這樣在鄉(xiāng)村土地上悄然匯聚、綻放,照亮孩子們成長的一方小天地,期許著未來結出更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