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清晨,蛟川街道迎周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教室里,20余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正埋頭填寫問卷,稚嫩的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寧波大學法學院“法律大篷車”團隊的大學生志愿者們蹲在課桌旁,逐字逐句幫低齡孩子解釋“你是否見過同學被起侮辱性綽號”等問題——這場專為“小候鳥”們定制的“法治護航成長,拒絕校園霸凌”主題教育,在晨光中拉開了序幕。
“佩奇為什么躲在樹后哭呀?”當《小豬佩奇》改編的動畫短片播放到主角被同伴搶走玩具時,志愿者葉藝的提問立刻引起一片小手森林。“因為他們搶東西!”“還給她取難聽的外號!”孩子們七嘴八舌的回答里,藏著對校園欺凌最直觀的感知。

圖為孩子們與志愿者共同學習法律知識。王筱涵 供圖
這場90分鐘的課程,從一開始就打破了“你講我聽”的傳統(tǒng)模式。在“校園霸凌是什么"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大學生們設(shè)計了填空游戲:“故意打別人是___”“給同學取難聽的外號是___”,三年級的李同學搶著回答:“是欺負人!是霸凌!”當志愿者揭曉“語言嘲笑也屬于欺凌”時,孩子們驚訝地睜大了眼睛。
“小朋友們知道嗎?《未成年人保護法》里寫著,我們每個人都有不被欺負的權(quán)利。”志愿者舉起圖文并茂的法條卡片,邀請孩子們輪流朗讀。三年級的王同學奶聲奶氣卻格外認真,讀完后悄悄問:“那被欺負時,是不是可以告訴法官叔叔?”這個問題,為接下來的模擬法庭埋下了伏筆。
“現(xiàn)在開庭!”隨著“審判長”張同學敲響的木槌聲,一場由孩子們主導的模擬法庭正式開始。這個還原校園糾紛的案件里,有人扮演被起侮辱性綽號的原告,有人化身辯護律師,連證人陳述時都記得說“我保證所說都是實話”,扮演得惟妙惟肖。

圖為志愿者引導孩子們開展模擬法庭演練。武亞楠 供圖
“被告同學,你承認經(jīng)常嘲笑原告嗎?”擔任原告律師的陳同學雖然有些緊張,卻認真念完了臺詞。大學生志愿者們在一旁輕聲提示流程,網(wǎng)格長周潔則用手機記錄下每個孩子的投入瞬間。當“審判長”莊嚴宣布“語言霸凌違法,需公開道歉”時,臺下響起自發(fā)的掌聲。

圖為團隊成員與迎周村孩子們合影。武亞楠 供圖
“以前覺得打人才是錯,現(xiàn)在知道罵人也不行。”10歲的陳同學在復盤時說。她的母親馬女士站在教室后排,看著女兒主動舉手分享感受,眼眶有些濕潤:“我們打工忙,很少跟孩子講這些。今天她回家說‘媽媽,有人欺負我可以報警’,我這心里踏實多了。”
這場活動背后,是“高校-社區(qū)-家庭”協(xié)同育人的精心設(shè)計。寧波大學法學院提前三個月打磨課程,將《反霸凌手冊》改編成漫畫;迎周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準備了卡通法槌、角色徽章等教具;網(wǎng)格員們則計劃建立“法治觀察員”制度,定期回訪孩子們的校園生活。
“最珍貴的不是教會一個法條,而是讓孩子覺得法律能保護自己。”團隊隊長葉藝說;顒咏Y(jié)束時發(fā)放的手冊上,24小時法律咨詢二維碼格外醒目——這是寧波大學法律援助中心為“小候鳥”們開通的綠色通道。走出實踐站時,陽光穿過樹葉灑在孩子們的笑臉上。周潔看著手中的問卷統(tǒng)計,孩子們的防范意識大大提升高。她說:“這些大學生帶來的不只是知識,更是讓鄉(xiāng)村孩子敢向霸凌說‘不’的勇氣。”

圖為團隊與孩子們集體合影。武亞楠 供圖
在蛟川街道,這樣的法治微光正在匯聚。當高校的專業(yè)力量扎根社區(qū)土壤,當課堂里的歡聲笑語變成成長的鎧甲,鄉(xiāng)村孩子們的暑假,正被注入更堅實的安全感。